跳到主要內容
    2004/06/01 華人組織行為研究策略與方法(台灣大學心理學系鄭伯壎教授)

    Image 

      華人組織行為大師鄭伯壎教授為我們講解了整個組織行為研究的理路,即構念的演化,由1970年的Kuhn之科學典範、常態科學、典範轉移,至1990年的構念演化三階段:引進與闡述、評估與辯論、強化與接納,再至1992年的Thagard之構念演化,構念演化階段的功用為:掌握構念發展歷程、尋找前人研究軌跡、了解研究思考軸線、指引後續研究方向。

      科學研究歷程可以建構理論(了解觀察現象的歸納法)與應用理論(熟知觀察現象的演繹法)之兩構面來看,亦可以理論化之邏輯法與實證研究之實證法來看。在理論的形成過程中,要注意的是1.關鍵要素為何?考慮周延、簡約及建構效度;2.因果關係為何?需考慮因果關係及內部效度;3.為何選擇這些因素?需考慮合理、紮實、原理及基本假設,這些是理論的基礎;4.應用範圍及界線何在?需考慮類推性及外部效度,鄭伯壎教授以轉型領導與交易領導為例,說明兩種領導的構念演化過程與科學歷程。

      為何要研究華人的組織行呢?鄭伯壎教授首先以兩個問題來讓我們思考,一為全球化真的發生了嗎?全球化的結果為何?地方全球化是各地政治、經濟、社會、及文化朝向全球性聚合,如麥當勞,有點類似馬克思的論斷;全球地方化是各地政治、經濟、社會、及文化的歧異,如可口可樂的地方化圖相,類似Max Weber的論斷,全球化的結果是文化多元主義與文化認同,重要的文化依然閃爍,研究者應該做好準備。

      而全球的重要文化有五大現存文明(西方、日本、中國、印度、回教)、五大世界宗教(佛教、儒教、基督教、回教、猶太教),從東亞經濟的發展,依雁行理論而發行,華人文化圈便包括了日本、東亞四小龍、廣東、馬來西亞、泰國、印尼、中國大陸、越南、菲律賓等,華人文化圈的人口約西方的兩倍,國語約英語的兩倍,加上方言與西方語言相當,現在為世界最重要的經濟體之一,具高經濟成長率,成為世界矚目的焦點。

      我們可由過去研究來反省,家長式領導是迷思或是事實,結論為領導作風會反映出其所處之文化脈絡,不完全是個人意志的決定,管理必須配合文化的殊異性,方可奏效,整個本土化研究策略的做法,在構念的引進及闡述分為六大步驟來進行,依次為文獻的瀏覽(1988-1992)、一個案例的觀察(1993-1995)、多重個案研究(1995-1996)、實驗性量的研究(1996-1997)、文化分析及模式建立(1998-1999)、工具的發展(2000),而構念的評估與論辯可再為四個步驟來進行,依序為模式測試與內部效度(2001~)、跨文化的比較及一般化(2002~)、工具及模式的口徑測定(2003~)、模式的應用(2005~)。

      最後,在漫長的研究路上,有許多有趣的議題已被研究,也有許多有趣的議題未解,華人組織行為的研究將佔有國際的學術地位一席之地,是值得後輩研究者詳加去探究其中的奧妙。

    莊郁琳整理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