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演講者是來自美國科羅拉多大學的管理學者,感謝他願意飛越半個地球來到位於亞洲的台灣,替我們傳授他近年來的管理相關理論研究,看著他不斷流汗及喝水,可以想見位於熱帶氣候的台灣對於來自美國的他是陽光過於充沛了點。 這次演講的主題是一個台灣管理學界極少觸碰或是未曾引起注意的議題─非典型工作者的人才管理,絕大多數我們在期刊或者教科書上所討論的都是典型工作者─依附於企業組織底下的員工及管理者,非典型工作者的出現來自於發展快速的科技及許多新興職位需求,這些工作職位的共通點就是沒有固定的上班時段、彈性的工作場所、透過網路科技交付工作成果,例如程式設計師、藝術設計師、翻譯員、自由作家、網站經營者、攝影師及廣告文案編輯者等。這確實是一個我未曾去思考過的管理議題,過往我們都聚焦在如何提升組織內正職員工的投入、承諾、滿意度等,而忽略了日新月異的科技浪潮所帶來產業上的轉變,而這些轉變自然就反映在職位的變更,有些職位能以科技取代的就會被取消,也會有些職位應運而生。 過去管理研究的理論大多以長期的管理者-部屬關係來探討,但如今這些非典型工作者的工作性質比較是暫時性的提供服務,具有短期、快速的性質,甚至在溝通上不是靠面對面交談,而是只有e-mail或視訊會議的溝通管道,這讓組織所能接觸到的人才庫擴增、更能彈性的去因應產業變動所需要的即戰力需求,另一方面也會衍生新的潛在問題,例如非典型工作者對於雇主的忠誠度、企業如何甄選非典型工作者、如何管理非典型工作者的績效等。根據演講者提供的數據顯示,目前的非典型工作者在北美及歐洲非常盛行,所佔比率是50.7%及29.3%,相較之下,亞洲所占比率是11.4%,這也引發我們思考,非典型工作者的比例是否反映了在不同地區的產業差異。而這讓我聯想到這陣子在台灣極為火熱的工時議題,非典型工作者的彈性上班時間及上班地點會讓工時及休假議題顯得無足輕重。
郭彥昌整理